浙江给排水资料库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7|回复: 0

[经验总结] 消防水泵房的防水淹的措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8 13: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
4.1.7  消防水泵房的布置和防火分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独建造的消防水泵房,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2 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水泵房应采用防火门、防火窗、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
  3 除地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其他特殊工程中的地下消防水泵房可根据工程要求确定其设置楼层外,其他建筑中的消防水泵房不应设置在建筑的地下三层及以下楼层;
  4 消防水泵房的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
  5 消防水泵房的室内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
  6 消防水泵房应采取防水淹等的措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
8.1.8(原强)  
消防水泵房和消防控制室应采取防水淹的技术措施。
【条文说明】本条是根据近年来一些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教训确定的。在实际火灾中,有不少消防水泵房和消防控制室因被淹或进水而无法使用,严重影响自动消防设施的灭火、控火效果,影响灭火救援行动。因此,既要通过合理确定这些房间的布置楼层和位置,也要采取门槛、排水措施等方法防止灭火或自动喷水等灭火设施动作后的水积聚而致消防控制设备或消防水泵、消防电源与配电装置等被淹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4.3.5 火灾时消防水池连续补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防水池应采用两路消防给水;
    2 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连续补水流量应按消防水池最不利进水管供水量计算,并可按下式计算:
c09c2d91c08431a2442e341abec4306d_10-221116155610J2.jpg
    式中:qf——火灾时消防水池的补水流量(m³/h);
              A——消防水池进水管断面面积(m²);
              v——管道内水的平均流速(m/s)。
  3 消防水池进水管管径和流量应根据市政给水管网或其他给水管网的压力、入户引入管管径、消防水池进水管管径,以及火灾时其他用水量等经水力计算确定,当计算条件不具备时,给水管的平均流速不宜大于1.5m/s

5.5.9 消防水泵房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采暖、通风和排水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消防水泵房应设置排水设施

5.5.14  消防水泵房应采取防水淹没的技术措施

《水消规GB50974-2014实施指南》
5.5.9条,94页
,【要点说明】1)本条第1款为强条。
2)第1、2款:应由暖通专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设计。
3)消防泵房需排放泵房地面的水,地面上的泵房有条件时可以用管道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地下泵房需设置集水坑,坑内设置排水泵。地下排水泵或地面排水管的排水能力宜按消防水池进水管的进水流量设计,当消防水池进水控制阀失效无法关闭时,泵房不致淹水。
消防泵房位于建筑物地下室时,扑救火灾时的部分消防水会进入地下室。为防止渍水,《消水规》要求消防水泵房、设有消防给水系统的地下室要排水。消防泵房内渍水深度高于电控柜的基础顶,或高于卧式水泵电机壳下边缘时,会影响消防水泵的正常运行。 设计时需按消防水量,地下室、消防泵房等相关场所的承水面积,计算地下室排水泵流量 和消防泵房排水泵流量,并按消防负荷供电,确保消防供水系统不会因淹水而停转。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09JSCS-S
2.8.16 水池(塔、箱)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自动控制设施。水池、水塔应设水位监视和溢流报警装置,水箱宜设置水位监视和溢流报警装置。信息应传至监控中心。室外埋地水池应设有水位指示装置并传至泵房或控制室;池顶的水位标尺应有照明设施。室内的水池(箱)一般可在侧壁安装玻璃液位计,并应有传送到监控中心的水位指示仪表。报警水位(溢流)高出最高水位0.05m左右(小水箱可小些)。溢流水位高出报警水位约0.05m。如进水管径大,进水流量大,报警后需要人工关闭(或电动关闭)时,应给紧急关闭的时间,一般报警水位低于溢流水位0.25~0.30m。当按水箱(塔)水位自动控制提升泵的启停时,启泵水位一般应高于最低水位不少于0.2m,停泵水位为最高水位。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图示》15S909
1732765236929.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浙江给排水资料库 ( 浙ICP备17050246号-1 )

GMT+8, 2025-4-4 22:20 , Processed in 0.07578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