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给排水资料库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回复: 0

[相关规范]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 基础术语》GBT 39599-2020(2020-1214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设施术语
3.1 渗滞设施:  储存雨水径流量并进行渗透的设施。

3.1.1 透水铺装: 采用透水材料或透水结构铺设的具有一定下渗能力的地面。
3.1.1.1 透水砖铺装:具有一定厚度、空隙率及分层结构的以透水砖为面层的路面。
3.1.1.2 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 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铺装而成、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 凝土路面。
3.1.1.3 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 由较大空隙率的沥青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铺装而成、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 土路面。
3.1.1.4 构造透水铺装: 铺装砖体或构件本身不具有透水功能,利用铺装砖体或构件缝隙或自身结构实现透水功能的铺装 路面。
3.1.1.5 嵌草透水铺装: 由能够绿化路面及地面工程的砖和空心砌块等铺设的路面或在块料与块料之间留有种草空隙的路面。

3.1.2 生物滞留设施: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GB50400-2016,定义 2.1.23]
3.1.2.1 生物滞留带:具有滞留和净化径流雨水功能,外表类似一般的绿化隔离带,主要用于处置路面径流的生物滞留设 施(3.1.2) 。
注:可替代停车场、道路及高速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达到净化、输送道路径流和营造景观的多重目的。
3.1.2.2 雨水花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3.1.2.3 生态树池:在树池设置范围内采取一定的特殊滤料、结构等生态化的措施对降雨径流(4.2.1) 和污染物进行控 制的设施。
3.1.2.4 高位花坛: 基于土壤渗滤系统改进,由人工建成的,出水口相对于集水面有一定垂直距离,雨水从高位进水口进入,在势能差的作用下向下经过填充基质,通过基质的吸附截留和微生物作用实现水质净化,最终从低位出水口流出,能净化和收集降雨径流(4.2.1)并兼具美化环境功能的花坛。

3.1.3 下沉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 :低于周边汇水地面或道路,且可用于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绿地。
注:改写 GB 51222-2017,定义 2.1.18 。

3.1.4 绿色屋顶/ 种植屋面: 在建筑物屋顶铺设种植土层并栽种植物,收集利用雨水 、减少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排设施。
注:改写 GB51222-2017,定义 2.1.16 。
3.1.4.1 简单式绿色屋顶: 仅种植地被植物、低矮灌木的屋面或地下建筑顶板。注:改写JGJ 155-2013,定义 2.0.3。
3.1.4.2 花园式绿色屋顶: 种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设置园路、坐凳等休憩设施的屋面或地下建筑顶板。注:改写 JGJ 155-2013,定义 2.0.4。

3.1.5 渗透塘:雨水通过侧壁或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池(塘)。

3.1.6 渗井:雨水通过侧壁和井底进行入渗的设施。注:改写 GB 50400-2016,定义 2.1.13 。

3.2 集蓄利用设施: 对降水进行收集、存储和调节利用的设施。

3.2.1 蓄水池: 具有雨水储存功能和削减峰值流量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3.2) 。

3.2.2 雨水罐/雨水桶: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2.11)设施。

3.3 调蓄设施:储存一定时间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洪峰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的设施。

3.3.1 调节塘 /干塘: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具有削减峰值流量功能的雨水调节(2.13)设施。

3.3.2 湿塘: 具有雨水调蓄(2.12)、雨水净化和景观功能的水体,有稳定水源保障,维持一定运行水位,且以雨水 作为主要补水水源。
注:改写 GB50400-2016,定义 2.1.21 。

3.3.3 调节池: 调蓄雨水管渠峰值流量的调节设施。

3.3.4 合流制溢流调蓄池: 用于收集降雨期间部分合流制溢流雨污水,提高合流制系统的截留倍数的一种调节设施。

3.3.5 多功能调蓄设施: 具有对雨水调节(2.13)、储蓄的功能,与绿地、广场等空间结合,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休闲娱乐功 能,暴雨产生积水时发挥调蓄功能的设施。注:改写 GB 51174-2017,定义 2.1.3 。

3.4 截污净化设施 :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汇流雨水中污染物的设施。

3.4.1 人工土壤渗滤: 人工构建具有一定渗透性与密度,并可达到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持水能力的土壤渗透能力的系统或设施。

3.4.2 植被缓冲带: 坡度较缓的植被区,能利用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等作用促进雨水下渗,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 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

3.4.3 生态驳岸: 通过多种措施,重建或恢复水陆生态结构,使其恢复成自然河岸或有 自然河岸“可渗透性”、具备截 污净化功能的人工驳岸。
3.4.3.1 自然土坡驳岸: 采用原生态方式的驳岸处理手段构建的处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界限不明显、适合水生生物生长的生 态驳岸(3.4.3) 。
3.4.3.2 木桩驳岸:取伐倒木的树干或适用的粗枝,横向截断成规定长度的木桩打成的生态驳岸(3.4.3) 。
3.4.3.3 石笼驳岸:用石笼网箱对河岸进行堆砌防护而建成的生态驳岸(3.4.3) 。
3.4.3.4 连锁植草砖驳岸:使用连锁型块体设计的植草砖作为河岸护坡材料而建成的生态驳岸(3.4.3) 。
3.4.3.5 块石驳岸:以形状各异的太湖石、青石、黄石等石材进行堆叠,营造出高低错落、棱角分明的硬质驳岸或利用水 泥、玻璃钢、有机树脂等材料,采用现代施工技术,在河岸边坡塑造出造型多变、形态丰富的山石景观。
3.4.3.6 生态砌块驳岸:采用以隧道弃渣、尾矿石、石屑等固体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生态砌块而建成的生态驳岸(3.4.3) 。

3.4.4 雨水湿地:将雨水进行沉淀、过滤、净化、调蓄的湿地系统,同时兼具生态景观功能,通过物理、植物及微生物共 同作用达到净化雨水的目标。

3.4.5 沉砂池: 去除水中自重较大、能自然沉降的较大粒径砂粒或颗粒的构筑物。[GB50125-2010,定义 3.2.71]
3.4.5.1 旋流沉砂池: 靠进水形成旋流离心力分离砂粒的沉砂池(3.4.5) 。[GB50125-2010,定义 3.2.74]
3.4.5.2 平流沉砂池 : 污水沿水平方向流动分离砂粒的沉砂池(3.4.5) 。[GB50125-2010,定义 3.2.72]

3.5 转输设施    :转移和输送雨水的设施。

3.5.1 植草沟: 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 [GB51222-2017,定义 2.1.15]
3.5.1.1 转输型干式植草沟:开阔的浅植物型沟渠,主要起到收集、转输雨水径流的作用。
3.5.1.2 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开阔的、覆盖着植被的水流输送渠道,它在设计中包括了由人工改造土壤所组成的过滤层,以及过 滤层底部铺设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强化了雨水的传输、过滤、渗透和滞留能力,从而保证雨水在水停留 时间内从沟渠排干。
3.5.1.3湿式植草沟:长期保持潮湿状态的沟渠型植草沟(3.5.1) 。

3.5.2 渗管: 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将雨水有组织地渗入地下。

3.5.3 渗渠: 用可渗透介质填充并兼具渗透和排放功能的雨水渠。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 基础术语》 GBT39599-2020.docx

62.94 KB, 下载次数: 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浙江给排水资料库 ( 浙ICP备17050246号-1 )

GMT+8, 2025-4-4 17:45 , Processed in 0.07215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