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给排水资料库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19|回复: 11

[人物] 给排水专业 院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3 14: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梦熊     国土资源部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高从堦     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夏声    清华大学                                                环境工程学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易       清华大学                                                环境工程学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家铮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
刘鸿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工程学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鸿宵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工程学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4: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姓名: 陈梦熊

出生年: 1917  
专家职称: 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专家单位: 国土资源部

简介信息:
       原籍浙江省上虞县。1917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38年夏,考上北大、清华等学府组成的西南联大。1942年,西南联大地质系毕业后,先考入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40年代,他追随著名地质学家王曰伦,长期在西北地区从事地质矿产调查,曾从西宁横穿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抗战胜利后,他又追随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协助完成中国第一幅一比三百万的地质图。新中国建立后,他的第一项任务是负责宝成线的工程地质勘测,完成了我国第一条横跨秦岭的复杂山区铁路新线的勘测。从1954—1982年,长期担任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技术领导。80年代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关于“地下水系统研究”和“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两项国际合作课题。
      从1954年到1982年,担任全国区域性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技术领导,制定了一整套规程、规范,并组织各省在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全国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任务。60年代组织有关各省编制出版百万分之一的黄淮平原及松辽平原的水文地质图系,建立了“图系”的典型模式,是我国最早按自然单元编制的跨省小比例尺图系。70年代进一步系统地制定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较好地反映含水层的三维特征,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 80年代,把正在欧洲兴起的地下水系统理论引进国内。
      先后发表“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河西走廊水文系统分析”等论著,编辑出版了《地下水系统研究论文选编》,并参加了国际水文计划地下水系统研究课题组,担任亚洲地区实例研究,完成论文“华北黄河平原地下水系统”。该论文已被选作全球六大实例研究之一,纳入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出版的专著《地下水流系统分析》一书。参加了国际水文计划关于“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与管理”的国际协作课题,组织我国专家共同承担该课题的地下水部分。这项研究成果已于1988年由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公开出版。
      代表性著作有《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研究》、《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系统研究(英文)》《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英文)》、《中国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发展史》。先后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奖等多项。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现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长春吉林大学简直教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双月刊编委会会副主任。

学术论文:
·为促进人体健康,积极保障和改善饮用水质量
·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特征与地质环境系统——兼论“人地系统”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
·西北干旱区水文系统的演变与荒漠化   
·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中国水资源展望   
·论水文地质学的新学科体系   
·关注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
cmx.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4: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姓名: 高从堦

出生年: 1942  
专家职称: 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单位: 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
专家领域: 给水工程规划; 输配水; 取水; 水质; 深度处理; 工业废水处理; 海水淡化;
擅长领域: 膜分离过程,包括分离膜和组件、水的深度处理,饮用水净化、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及废水处理等

简介信息:
     教育概况(学位、学校、专业):
    山东海洋学院,化学系
    工作简历及成果业绩
    1965.7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1965.8-1970.2 国家海洋局一所工作,1970.3-1982.1国家海洋局二所工作,1982.2-1984.3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修,1984.4—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工作。
    长期从事液体分离膜工程技术的研发,在反渗透膜、复合膜、荷电膜、合金膜和纳滤膜及相关过程研发方面取得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
    专业论文、著作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合编和合译专业与刊各一本,待出版两本。

学术论文:
·沿海缺水城市住区海水利用技术   
·我国海水资源化和脱盐技术发展述要
·PVA/ PVP/ Ag+ 共混膜渗透汽化分离苯/ 环己烷混合物  
·醇/ 醚混合物渗透汽化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聚乙烯醇/钴盐共混膜结构及其对环己烯-环己烷吸附性能研究   
·渗透汽化膜分离MeOH/MTBE混合物的传质分析——单组分在膜中的扩散   
·有机混合物渗透汽化分离膜材料及成膜技术的研究进展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4: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姓名: 顾夏声

出生年: 1918  
专家职称: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单位: 清华大学

简介信息:江苏无锡人,1918年5月生。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年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卫生工程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历任唐山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国家教委环境工程教材委员会和建设部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给水排水工程顾问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会顾问、《环境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英国国际技术开发季刊编委等。

研究方向:顾夏声发展了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理论,提出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提出的二相UASB工艺处理含硫酸盐废水以及废水经酸化后,用自养型硫细菌进行生物脱硫,然后进行甲烷发酵和硫回收的新工艺,是对含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的重大突破。他进行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生化性和处理工艺研究,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推向一个新高度。在国内外首次提出UASB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模型和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晶核生长”学说,由此找出了培养颗粒污泥的优化条件和关键技术。

出版著作:《废水处理与利用》、《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式》、《水处理工程》等
学术论文50余篇,如:·二氧化氯消毒现状与发展 ·新型高效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  ·接种河底污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运行及温度与pH值的影响研究
gxs.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4: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姓名: 李圭白

出生年: 1931  
专家职称: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家领域: 给水工程规划; 水资源; 水厂设计; 输配水; 取水; 水质; 给水预处理; 混凝剂和投加; 混合; 絮凝; 沉淀; 澄清; 过滤; 消毒; 深度处理; 高浊度水处理; 除藻; 除铁除锰; 其他处理; 机电; 自控; 仪器仪表; 饮水供应; 特殊建筑给水排水; 循环水冷却; 建筑中水; 局部污水处理; 优质饮用水; 分质供水; 中水道; 海水淡化;

简介信息:
     1931年9月生,河南偃师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的学者。研究成功的接触催化除铁工艺和接触氧化除锰工艺使我国此类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开发成功高锰酸钾助凝技术,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开发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3部。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名。许多成果已列入设计规范、设计手册和高校教材,并在工程中采用。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学术论文:
·高浊度水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的最佳水解度   
·高锰酸钾氧化法去除饮用水中微量苯酚   
·高锰酸钾的氧化助凝效能研究   
·论水工业及其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高锰酸钾除污染生产性试验研究②   
·高铁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除藻效能研究①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粒状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高锰酸钾除微污染效能—GC/MS分析   
·油田含油污水混凝投药自控技术   
·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助凝处理高稳定性地表水   
·pH值对高铁酸盐复合药剂强化除藻的影响   
·铁质活性滤膜接触氧化除铁原理   
·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十年回顾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水中微污染效能的研究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除藻臭试验   
·悬浊液透光脉动颗粒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应用(一)   
·高锰酸钾与粉末炭联用处理微污染源水   
·悬浊液透光脉动颗粒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续2)   
·城市供水系统监控和自动化技术设备情况介绍   
·我国水处理混凝投药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新型淹没式透光率脉动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流动电流混凝投药自动控制技术在低浊度水中应用范围的研究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CP)的强化混凝效果   
·从水的微生物安全性对滤池型式和操作方式进行评价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太湖水中蓝藻的试验研究   
·悬浊液透光脉动颗粒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续3)   
·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混凝剂的水溶液形态与流动电流的相关特性分析   
·单因子水处理混凝投药在线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综合性能研究   
·特性聚硅酸聚合反应条件的研究   
·射流泵抽气进行滤池气水反冲洗试验研究   
·长柄滤头的流体力学特性研究   
·混凝法去除水中重金属的机理探讨   
·两种类型混凝剂SC影响特性的研究   
·微污染水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处理的研究   
·一种研究絮凝过程的新方法   
·高浊度水絮凝投药自动控制系统模型试验研究   
·高浊度水透光率脉动絮凝研究方法初探   
·一般浊度水混凝过程的在线监测   
·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   
·滤池气水反冲洗时排水浊度变化的数学模式   
·滤池气水反冲洗机理探讨   
·滤池反冲洗时气水压力计算   
·大型除铁滤罐的气水反冲洗   
·新型水处理混凝投药智能复合环控制系统研究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与预氯化除藻效能对比研究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高有机物含量地表水   
·高锰酸钾强化粉末活性炭吸附效能研究   
·透光率脉动混凝投药自控系统设定值影响因素研究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处理嗅味污染水源水的试验研究   
·流动电流混凝投药自动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的研究   
·流动电流混凝投药自动控制系统与新型除污染复合药联合应用研究   
·高锰酸钾除污染生产性试验研究   
·控制饮用水加氯消毒副产物的实验研究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原水   
·我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改革与展望   
·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在矿井水处理中的应用   
·新型混凝投药智能复合环控制系统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除污染技术研究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太湖水中蓝藻和色度试验研究   
·新型透光率脉动混凝投药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水处理絮凝工艺的优化设计和运行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放线菌嗅味研究   
·谈《混凝沉淀烧杯试验》标准的编制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投药系统预测模型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氯对苯酚及臭味的去除   
·攀枝花密地水厂混凝投药自动化改造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石化废水   
·高锰酸钾复剂对给水处理中混凝的强化效应   
·高锰酸钾强化微污染原水的预氧化处理   
·透光率脉动混凝投药系统的智能控制   
·高锰酸钾复剂对混凝时苯酚的强化去除效应   
·高锰酸钾氧化对GAC除污染效果的影响   
·水的良性社会循环与城市水资源   
·包钢总排水自动控制投药系统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去除腐植酸色度研究   
·不同水处理工艺流程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高锰酸钾强化氯胺消毒技术研究   
·高锰酸钾强化预氯化控制三卤甲烷形成的机理  
·高锰酸钾安全强化预氯化工艺灭活效能的研究   
·低温水中几种预氧化药剂灭活效能比较   
·五种预氧化工艺处理受污染原水的灭活性能比较   
·氯胺的氧化助凝效能研究   
·PPC(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安全强化低温低浊水处理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除污染技术研究进展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和氯联合预处理工艺研究   
·高锰酸钾强化预氯胺处理控制三卤甲烷生成   
·预氯胺化助凝助滤效能的研究   
·水处理工艺流程选择对除藻性能影响研究   
·论水工业及其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氨氮对预氯化工艺的影响及优化对策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氧化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研究   
·受硝基苯污染松花江原水的应急处理工艺研究   
·五种预氧化工艺在污水回用预处理中灭活效能评价   
·超滤——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核心技术   
·水工业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lgb.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5: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姓名: 刘鸿亮

出生年: 1932  
专家职称: 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简介信息:1932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湖泊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首席学术带头人。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发表了系列专著,《中国富营养化》及《湖泊环境营养化调查规范》是在我国首次发表的有关湖泊环境方面的专著。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组组长,并取得了多项成果。

学术论文: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的控制技术   
·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高效生物脱氮途径   
·高浓度氨氮渗滤液处理的厌氧氨氧化工艺研究   
·A2/O与混凝沉淀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
lhl.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5: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姓名: 潘家铮

出生年: 1927  
专家职称: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
专家单位: 中国工程院
专家职位: 副院长
简介信息:
       1927年11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获工学士学位。自1950年起即投身中国水电事业,任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的设计总工程师,以后致力于中国水电建设及坝工工程达45年,先后参加一大批大型工程的设计、科研和审查工作,包括宏伟的三峡工程。可以说,中国一些著名的水电工程都凝聚有他的智慧与心血,从而成为中国坝工和水电工程师先驱者之一。在他的不倦努力下,在坝工和水电领域中发展了许多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许多新技术得到应用,例如大宽缝重力坝、溢流式双曲拱坝、溢流式厂房、抽排降低扬压力理论、水工建筑物稳定及滑坡涌浪分析等。他还培养了大批工程师。
      由于他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取得的卓越成就,1985年10月被任命为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88年5月任能源部总工程师,并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80年11月,潘家铮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兼任副院长,同时获得在科学和技术两领域中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现还兼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和中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等职。1989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荣誉状和被授予中国设计大师称号。
      重要著作有《重力坝的弹性理论分析》、《重力坝设计》、《建筑物的抗滑稳定与滑坡分析》、《水工分析文集》等,还有自传体散文《春梦秋云录》、科学幻想小说《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和《偷脑的贼》。
      现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电力公司顾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

学术论文:
·浅谈北方地区缺水与南水北调问题
pjz.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5: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姓名: 钱易

出生年: 1936  
专家职称: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单位: 清华大学

简介信息:1936年12月出生于江苏苏州。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卫生工程系,1957~1959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进行研究生学习,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曾主持“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城市废水稳定塘”及“高浓度有毒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等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国家科技发明奖1次,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曾应邀赴美国、荷兰、英国、香港多所大学进行讲学。主编或与他人合编著作7种。现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并兼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学联盟执委会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董事会成员。

研究方向:1.水污染防治技术 ,2.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3.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

科研项目:
1.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属课题“矿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2.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属课题“城市化进程中推行循环经济的研究”;
3.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区域农业资源配置及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所属课题“中国区域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策略研究”。
4.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策略研究”所属课题“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技术及政策探究”  

出版著作:
1.排水工程(上册)(与陶葆楷合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1964
2.废水处理与利用 (顾夏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8
3.水污染及其防治 (主编),中国文化书院, 1987
4.水污染防治手册 (参与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5.我国几种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参与编写), 化工出版社, 1988
6.工业性环境污染的防治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7.城市污水稳定塘设计手册 (副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8.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9.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 (副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0.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 (主编之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1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及控制技术原理(主编之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13.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主编之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学术论文:
·“生物钙”法污水处理性能研究   
·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工艺设计   
·自固定化高效菌种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的工艺特性及其运用   
·SBR在难降解有机物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江河湖海防污减灾对策(摘要)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洗浴污水   
·沸石床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地下渗滤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生态工业园区产品-工艺体系的规划方法研究   
·双功能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研究   
·悬浮床光催化-膜分离反应器处理受污染河水的研究   
·固定化细胞降解2,4-二氯酚的动力学及其对SBR系统强化效果研究   
·无机微滤膜处理草浆黑液的运行特性分析   
·水体微型生物群落参数与水质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低压汞灯光催化降解对氯苯甲酸钠的机理研究   
·铜离子对复合硝化菌群硝化能力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   
·好氧条件下活性翠蓝的生物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治水荒需要新思维   
·表面流与潜流式生态床处理农村污水   
·沸石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去除COD和氨氮   
·滇池流域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设计   
·滤料粒径对曝气生物滤池硝化性能的影响   
·MF与UF组合工艺处理造纸废水研究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焦化高氨废水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用于生物膜研究   
·利用红斑顠体虫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的研究   
·生物膜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掺加草炭的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   
·利用GFP标记基因检测环境微生物   
·酚化合物抑制底泥氨氧化活性的作用   
·桂林市水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给水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蓝藻毒素的监测及水华暴发的应急方案
qy.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5: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姓名: 张杰

出生年: 1938  
专家职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简介信息:
     1938年2月生,辽宁省本溪市人。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总工,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分配到东北给水排水设计院,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院副总工,高工。1987年获日本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长春市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参加工作后进行了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污水射流曝气、除铁除锰跌水曝气等科学实验项目,在日本期间完成了接触氧化滤池间歇曝气除氮的小试、中试与生产性实验研究题目。在日本多家国际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1985年后主持完成了10余项工程项目。还主持“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除磷技术”、“地下水生物固锰技术”、“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冷却水技术”以及“给水净化浮沉技术”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两项评为国家优秀示范工程,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地下水生物固锰除锰技术”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验证了生物固锰除锰的机理并广泛应用于实践,使我国在该领域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0余篇论著。

学术论文:
·应用HCA处理高藻水试验研究   
·汉江武汉段“水华”的形成分析及其防治建议   
·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源水的设计参数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物滤层同时去除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研究   
·生物滤层中Fe2+的作用及对除锰的影响   
·深圳特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除铁除锰滤池的曝气溶氧研究   
·微电解消毒工艺的影响因素研究   
·过氧化氢预氧化除藻效能研究   
·固相微萃取/GC/ECD直接测定水中的三种氯酚  
·三种预氧化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试验研究   
·固相微萃取/GC/ECD直接测定水中的三种氯   
·活性污泥膜分离技术在畜禽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进展   
·改性粉煤灰去除抗生素废水中的磷和色度   
·生物膜过滤技术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   
·污水再生回用方向及其水质标准的探讨   
·地下水生物固锰除锰机理与生物除铁除锰技术   
·综合资源规划和需求方管理应用于水行业   
·大连开发区污水厂的生物除磷实践   
·过氧化氢预氧化处理汉江水试验研究   
·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研究   
·耦合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特性研究   
·生物快滤池的性能评价指标BFI   
·扩展流好氧滤池的复合脱氮特性   
·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城市的基础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在给水除藻中的作用   
·利用高锰酸钾去除地表水中Mn2+的理论研究   
·除铁除锰生物滤层最优化厚度的探求   
·供水管道内衬及结垢层对超声波计量的影响   
·钙盐—电凝聚法处理含氟工业废水   
·A/O工艺处理公厕废水脱氮运行参数的确定   
·以水的健康循环应对松花江水系污染   
·生物除铁除锰在地下水处理厂的应用   
·关于水权交易的再思考   
·两级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脱氧除磷试验   
·中水回用的安全性评价及安全保障体系初探
zj.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01: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姓名:汤鸿宵

出生年: 1931
专家职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单位: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简介信息: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59年在哈尔滨建筑工业学院任教,主讲水化学课程,1977年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事科学研究,1984-1985年在瑞士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研究所作访问研究学者,1995年5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教授;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环境水质学、环境工程学和用水废水处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开拓我国"用水废水工程化学"和"环境水化学"学科领域,为在我国建立此前沿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创建了"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及面上基金,中科院重点及国际重大合作项目,获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奖励12项次。主要进行水质微界面化学、水体颗粒物、吸附絮凝理论和工艺技术研究。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理论、开发、生产及应用工艺的多年系列研究中作初重要成果。
历年著译书多种,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已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15名,现指导博士生及博士后多名,1994年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 :环境水质学、环境工程学和用水废水处理技术  

学术论文:
1.用水废水化学基础,汤鸿霄,885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年,1986年
2.水质转化的现代科学与技术,汤鸿霄,环境化学,12卷5期,325-333,(1993,8)
3.羟基聚合氯化铝的絮凝形态学,汤鸿霄,环境科学学报,18,1,1-10(1998,1)
4.Composite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s,H.X.Tang,et al,"Chemical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V",Springer-Verlag,(1998,9)
5.环境微界面水质过程的理论与模式应用,汤鸿霄,环境科学学报,V20(1),1-7,(20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浙江给排水资料库 ( 浙ICP备17050246号-1 )

GMT+8, 2024-11-23 20:40 , Processed in 0.08413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